查看原文
其他

14人命丧珠峰,勇敢还是玩命?

曹柠 南风窗 2019-06-07


5月23日,拥堵的珠峰挤满了等待登顶的探险者。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月22日,珠穆朗玛峰遭遇数百名希望爬上珠峰顶部的登山者。


由于人数太多,通往山顶的路段出现拥堵及排队现象,等候时间过长,消耗体力过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包括一名美国人,一名奥地利人在内的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仅在珠峰南坡就有7人丧生,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丧生。


这也成为1996年之后,历史上登山者伤亡最为严重的一年。


5月22日,一名澳大利亚籍登山者晚间在珠穆朗玛峰海拔7500米处遇险,西藏高山救援队对其进行成功救援。并在海拔7300米左右的高度为遇险登山者供氧,协助其下撤。


殒命珠峰,天灾还是人祸?


2019年珠峰南坡的春季登山季开始于4月14日,但恶劣的天气增加了许多难度。到目前为止,今年5月只有5天适宜登顶,而在近些年,这一天数在7到12天之间。


5月22日天气好转。尼泊尔当地媒体报道称,21日晚上,大约250位登山者选择从海拔7900米的四号营地出发冲顶。22日,从南坡冲顶人员有270人左右,北坡修路队到顶也有一些人,这创造了同一天冲顶珠峰最多人数的纪录。在极端条件下,人多了就会堵,而且是进退维谷,上下两难,十分危险。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乱象?许多资深的登山者认为尼泊尔管理部门的混乱和商业公司的逐利心理导致了惨剧的发生。据尼泊尔旅游部门公布的数据,仅2017年,尼泊尔政府共发放373份登山许可证。在今年春季的登山高峰期,尼泊尔已经发放了381张许可证,每张证1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5900元),其中不乏许多经验不足者。每一位登山者还至少会雇佣一位登山向导,估计攀登珠峰的人数多达1000人。


通常认为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天气干扰低于北坡,因此难度系数会小于从北坡登顶,有相当一部分登山者会选择从尼泊尔入境登顶珠峰。


尼泊尔旅游局否认了有关珠穆朗玛峰死亡人数上升完全是因为过度拥挤的指责。旅游局局长丹杜·拉吉·吉米尔表示,恶劣的天气条件等其他因素也是导致拥挤的原因。


中国这边的管控则是慎之又慎。2018年12月5日,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普通游客最高只能到达距离珠峰大本营下方2公里外的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


普通游客最高只能到达距离珠峰大本营下方2公里外的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而从珠峰大本营至珠穆朗玛峰直线距离还有18公里。定日县珠峰管理分局在保护区核心区边界处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不要继续向核心区方向前行。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还规定,从2018年开始,专业登山队员和满足条件的探险爱好者,每年进入珠峰核心区的人数应被严格控制在300人左右,而且仅限春季登山,别的季节是不能进入珠峰核心区的。


然而悲剧业已发生,除却管理方的责任,个体的主观意愿才是支配登山者来到珠峰的关键。但舆论却开始撕裂,许多观众为登山爱好者如此丧命而惋惜,但更多人是不解,甚至不乏冷嘲热讽。


2019年4月10日拍摄的珠峰春季登山季启动现场,标志着珠峰进入旅游旺季。


商业时代的探险


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很诧异,爬个山都能死人,这不是作死吗?其实此言差矣。登山运动和一般人心目中的爬山很难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前者与后者相比,挑战大于享受,不仅需要专业训练,而且花费高昂、有生命危险。


登山是指在特定要求下,登山者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从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攀登的一项体育活动。根据世界登山联合会统一规范,登山运动是指海拔超过3500米的登山探险活动。而据中国登山协会的管理规章,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登山运动则需要海拔高于5000米。



现代登山运动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1760年,法国科学家德·索修尔为探索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4810米的勃朗峰的植物资源,重金悬赏登顶者或提供攀登路线的人。但直到26年后的1786年,一名乡村医生和采掘工人才共同揭下告示,并首次成功登上勃朗峰。次年,由德·索修尔率领的登山队再次登上该峰,揭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


19世纪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组织、有规划的现代登山探险运动初具雏形。登山爱好者开始集中向阿尔卑斯山峰进军,仅仅十年时间,阿尔卑斯82座4000米级山峰中的40多座被首登。这一时期,以阿尔卑斯山为中心的登山运动达到顶峰。因登山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也被称为“阿尔卑斯运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登山运动出现争向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进军的热潮。1953年,英国登山队的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从南坡首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


首次登顶珠峰的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左)和丹增


接下来的十几年,各个国家不断刷新首登记录。1964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了从未被征服过的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至此,地球上14座8000米级的高峰,全部被人类所征服,同时也宣告世界登山史上开拓性的攀登时代胜利结束。登山开始进入追求难度和速度的新阶段,而商业化的力量也催化出更加产品化的登山运动。


商业化的登山可以让更多的人完成原先不敢想象的攀登梦想。只要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除了从一个营地走到另一个较高的营地,在营地里休息的时候,一切都有领队协作张罗,自己基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夸张点说就是自己只负责走路和喘气。因此,登山圈流传着这样一句“忠告”:如果你需要在八千米以上借助他人力量才能上顶峰,那你就不应该出现在那。


近年来,登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高端的精神消费,尤其是对中国的企业家群体而言,而登山的行为往往和坚毅、刚强、不断挑战边界的企业家精神联系起来。至今挑战过珠峰的中国企业家,有一串长长的名单:王石、黄怒波、郁亮、王秋杨、张朝阳、贾锋……


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可能是其中公众认知度最高的。在2003年5月,52岁的王石成功登顶,并成为当时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登山者。


王石曾撰文回忆自己这段经历:

在经历了艰难跋涉后,我成功地登上了珠峰顶峰。从海拔8844.43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其实,登顶那天云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还下着雪,什么都看不到。也曾有朋友问我:“登顶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感觉?”说实在话,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感觉。


8000米以上属于极度缺氧的环境,被称为生命的禁区。按照高山医学的判定,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环境下,成人的智商只相当于6岁的小孩。一般人都认为人在这个高度肯定有恐惧感和危险意识。实际上,这两种感觉都没有。虽然在极度危险的攀登过程中随时有可能滑坠,但由于头脑迟钝,人并不感到害怕,特别是体力消耗殆尽之时,人近乎于机械。


探险的意义:征服与超越


即使在技术成熟和装备专业的今天,登山运动仍然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极限运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严重的高原反应、酷寒、失温、雪盲、脱水、缺氧、体力透支时有发生,还随时面临冲坠、落石、迷路、雪崩等意外。


既然登山这样的探险运动如此凶险,哪怕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也免不了命丧黄泉,那为何还是不断有人前赴后继、如痴如醉地加入呢?难道真如很多网友评论的那样,这是“吃饱了没事干”或者“人类自负膨胀的结果”吗?


为什么要登山?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如今的探险者们,恐怕大概率会收获同一个答案:因为山在那里,它出自一位传奇的探险者马洛里。


因为这句话和说他的人与珠峰已经密不可分,成为了登山者的精神偶像。他在前三次人类攀登珠峰的尝试中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全美巡回演讲中,一位难缠的随队记者不断追问他为什么还要来攀登珠峰,马洛里为了打发这位记者没好气地留下了他的传世名言:“因为山在那里!”(Because it is there!)


1924年,马洛里38岁,是一位已婚的学校校长,有3个年幼的孩子。出身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也是一个带有明显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者。他以健壮的体格、优雅的举止、迷人的社交风度和漂亮的外貌。在珠峰海拔极高的地方,他和他的同伴仍然在帐篷里高声诵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和《李尔王》。


1924年的英国珠峰探险队,后排左二为马洛里


然而不幸的是,马洛里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冲顶珠峰时没能回来。山就在那里?我们能从这句话中获得什么启发?也许只有真正挑战过高峰的人才能洞悉其中深意。但我们至少明白了探险的本质不是征服,而是挑战自己。


传奇也并非都由胜利者谱写。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爵士把一生都给了南极探险。然而他的三次南极探险,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他却被称为世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和探险家之一。当时人们这样评价他的贡献:科学发现需要斯科特,速度和效率当属亚孟森。但当灾难降临所有希望破灭时,那就跪下祈求沙克尔顿吧。沙克尔顿身上所体现的是探险者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反抗绝望。


1914年8月8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率领“坚忍号”从普利茅斯起航,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11天。当时这次探险被认为可以极大提升战时的国民士气,因此他和他的船员免于上战场。但他们的任务并不轻松,那就是代表人类首次穿越南极洲。


“坚忍号”船员合影。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要说穿越南极洲,首先到达那里都很困难。当他们征询捕鲸者的建议时,被告知当年的冰况非常糟糕。他们的船只很快被汹涌的海水困住,巨大的海边撞击着船舱,发出令人恐惧的轰鸣。


为了挽救自己的船和团员的生命,沙克尔顿不得不孤注一掷,带领大家试图锯开围绕着船的冰层,然而,6个月后他们只得弃船逃走,27名船员和69只犬眼睁睁的看着船被压成碎片。探险在开始之前便结束了,他们被遗弃在南极腹地的冰层之上。


这时沙克尔顿挺身而出,肩负起了带领大家走出绝境的希望。坚韧号船员在冰层上搁浅了一年时间,首先漂浮了10个月,之后在临时营地中停留了5个月,然后他们脚下的冰层突然裂开,迫使他们进入了救生艇。经过7天的漂流,他们到达了90公里之外最近的陆地。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南乔治亚岛上一个偏远的捕鲸站。沙克尔顿带领小分队乘船出发,并有意带走了消沉的队员以减少干扰。在这片人类已知最凶险的海域,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不得不面临数次猛烈的暴风雨,有时甚至是高达15米的巨浪。他们要穿越冰川和山丘,到达从来没有人穿越过的地域。他们卸下船上的螺丝,固定在自己的鞋上,身上基本没有携带任何东西。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如果遇到暴风雪,在没有帐篷的情况下无处躲藏,他们将必死无疑。


5月20号,在离开捕鲸站18个月后,沙克尔顿终于听见了汽笛的声音,他没有遗忘他的船员,经过不知疲倦的筹备,他再次起航,返程拯救自己的所有船员。8月30日,沙克尔顿终于找到了一条从浮冰上穿过的路,找到了留守于此的同伴,全都从南极被救回来。


登山探险家大卫·罗伯特在《犹豫时刻》写道:“攀登的魅力取决于它对人际关系的简化、对友谊的减弱和对合作的增强,以及人与山脉、挑战之间的关系对人际关系本身的取代。在具有神秘魅力的探险后面呈现出的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是对我们天生舒适和安逸的解药。它预示着一种对衰老、他人的虚弱、人际间的责任、各种各样的弱点及缓慢而乏味生活过程的带有青春年少式的拒绝”



在物质逐渐富足甚至过剩的时代,我们更加有必要认识到探险的意义。冒险家精神是人类最崇高和宝贵的品质之一,代表着人类突破现有局限,探索未知边界的勇气和毅力。不论是科技上向未知探索,还是物理空间上极限挑战,都是人类对于自身极限的一种突破。


1928年,航空先驱阿梅利亚·埃尔哈特成为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性。1934年,奥迪斯巴顿和威廉毕比用潜水球翻开了海洋探索的篇章。1943年雅克斯·库斯托发明了水肺,彻底改变了海洋探索。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冒着生命危险首次登上地球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试想若没有这些伟大的探险者,人类的神魄将是如何贫瘠?我们的世界又如何能发展到今日的地步?


探险家并不是冒险家,风险是他们必须面对,却在极力控制的因素,他们真实的意图是探索未知和极限,丰富人类的知识,彰显人类的勇气。如果否定这种精神,那就是变相承认,安于富足平庸的消费主义生活便是人类最美好的状态,这显然是在智识上的短视。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曹柠 cn@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热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